首页 >> 风藤

西部落后山区现代农业的赶超之路大关耳蕨陕甘介蕨红景天属蓝翠雀花珊瑚百合Oe

2023-09-08 11:06:14

西部落后山区现代农业的赶超之路

西部落后山区现代农业的赶超之路

西部茶海富了农家、美了山乡;赤水河“三百里竹廊”成了生态屏障、绿色银行;药材基地造福了百姓、支撑了产业;小辣椒红透黔北大地、做出了品牌;沼气循环利用清洁了环境,保护了生态;乡村旅游异军突起,成为农村经济新亮点;上百万农民外出务工拓宽了增收渠道、培养了新型农民。

遵义,一座有“黔北粮仓”之称的城市。长期生活、战斗在这片红色土壤上的群众,如今在遵义会议的光辉照耀下,发扬“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革命精神,促生产,保民生,正在黔北大地上谱写一曲后发赶超的壮歌。

近日,先后走访了遵义市的湄潭、凤冈、道真、务川、正安、绥阳等县。一路走来,一个个农产品加工园区、农产品基地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与当地的干部群众交流后,让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更多的是感受这些相对落后的山区农业县观念的改变和加速发展的迫切要求:立足农业发展农业,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让农业真正实现产业化、现代化。

新布局:强农惠农立潮头调整结构谋跨越

遵义有着丰富的农产品资源,茶叶、商品蔬菜、辣椒、红高粱、竹、药、畜牧、干鲜果等八大特色优势产业和粮食、油料、烤烟等传统产业基础雄厚;遵义农业产业基础较好。据统计,在全省主要农产品生产中,遵义的粮食占全省总产量的25%、茶叶占30%、肉类占30%。

一个“粮”字突显遵义农业在全省的关键地位,遵义亦成为全省“三农”工作的领头雁。

遵义市委常委、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陈梓泽介绍,近年来,遵义农业能够在全省三分天下有其一,得益于这些年持续不断的强农惠农政策,得益于当地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得益于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村那里的发展需要人材体制机制的放活。

近年来,遵义市始终坚持把粮食安全问题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开展“沃土工程”,大力实施“耕地改良工程”,深入推进“四种工程”,全面实施“粮增工程”,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创下全市粮食产量历史新高。

遵义市始终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农业生产“老五突破”为基础,以农业产业化“新五突破”为切入,以“八大产业”为主线,调整农村经济结构,201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16元,实际增长17.6%。

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支撑,让遵义农业经济繁荣、农民不断增收、农村社会稳定和谐。

目前,遵义市203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茶业54家,竹业12家,药业16家,辣椒及果蔬企业17家,特色食品14家,畜牧业50家,粮油加工26家,农产品交易市场5家,合作社5家,其他4家。全年销售收入或市场交易额上亿元的企业预计达15家以上。拥有全国性的强势品牌和较为完善的销售络,综合竞争优势明显。

“站在新的历史关口看,遵义农业实现大跨越,既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和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但是也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发展制约因素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遵义市副市长刘兴万说。

从整体上看,遵义农业产业化水平还不高,与农业大市的地位还不相称,与现代农业还有较大差距。大多数龙头企业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辐射面窄、带动能力不强,缺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要实现农业产业化、农业工业化,就必须延长产业链条。通过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遵义市计划在优化发展粮油烟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上,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

度,集中发展八大特色产业,着力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业科技园区。

遵义农业大跨越,必须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重点培育茶叶、辣椒、生态畜牧业3个年综合产值分别超100亿元的主导产业,积极发展其他特色产业;规划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力培育一批年产值超5亿元、1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一批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和物流配送中心;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创新生产经营服务机制,加速农业社会化服务进程。

新农村:“富学乐美”在农家乡村遍开幸福花

要实现遵义农业大跨越,民生问题怎么办?

2001年,发端于遵义余庆县的“四在农家”,以“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为基本内容,是当时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载体。

创建活动一推出来,立即获得广大农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不仅受到遵义农民的热捧,还“火”出了贵州,在贵州大地迅猛燎原并向全国蔓延。

走进遵义后期使用本钱低的村村寨寨,你会惊喜地发现,这里处处都是“世外桃源”!

有着“坡屋顶、小青瓦、穿斗枋、雕花窗、转角楼、青砖白墙”等独具地域特色与传统民间文化特征的“黔北民居”,淡妆素描,玲珑实用,独具风韵,成为遵义3万多平方公里红色大地上最迷人的风景。同样迷人的还有傍屋流淌的清溪碧水,环院栽植的桃红李白,通达四方的水泥便道,以及在村落“中心文化活动广场”怡然自乐的黄发垂髫……

5年前兴起的“黔北民居”风貌改造热潮,如今在遵义农村遍地开花,7万多户喜迁新居。据测算,这7万多户“黔北民居”风貌改造,政府投入“引导资金”累计仅3亿元左右,而农民自己欢欢喜喜拿出来的风貌改造资金及相关投资高达30个亿。目前,全市“四在农家”创建累计覆盖率达82.6%。其中,红花岗、余庆、赤水、湄潭、仁怀等覆盖率已达85%以上。

遵义市在创建活动中针对“学”的问题,首先坚持广泛开展农村适用技术培训和农民工劳动技能培训,让农民掌握2~3门农业适用技术和一种以上非农技能,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生产发展能力、增收致富本领。

红花岗区巷口镇沙坪村老支书冉崇秋告诉,在“四在农家”创建活动中,每人至少要掌握一至两门农业技术,通过自我实践再在村里推广,带领农民共同致富。

一走进湄潭县兴隆镇田家沟村,就能看见一幅巨大的展示牌,上面并不是人们常见的村规民约,而是由居住在田家沟的42户农户中每户出一位代表,每个代表拍一张笑脸照贴到展示牌上欢迎八方游客。这一张张笑脸或清纯、或可爱、或朴实、或友善,或含羞带嗔,那都是从心底涌出的欢喜。这些欢喜可以从一首歌谣说起。

在2011年的春节期间,一出《十谢共产党》的花灯戏火遍了黔北大地,原创与表演者都是田家沟地地道道的农民。受益于国家的惠农强农政策,近年来,茶产业带动当地农民走上了致富路,村民上学、就医、养老全不用操心,破旧的房子变成漂亮的小楼,狭窄的烂泥路变成宽敞的水泥路。村民间的偶聚闲聊触动了大家心中埋藏已久的感恩之情,《十谢共产党》便从心底涌出。

《十谢共产党》受到各界媒体广泛关注,在社会收到了较好反响。这是发自农民心底的感谢,更是对美好新农村幸福生活的总结提炼。

在遵义的广大农村,到处可以看到村民活动中心的外墙上写着:“黔山秀水展佳景,万户千家乐融融”、“四在农家展新貌,黔北乡村美如画”、“新农村新生活,四在农家绘新图”等等书写“四在农家”为农村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农民自己的心里话。这正是“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开展后农村面貌的生动写照。2012年遵义市还将新增“四在农家”创建20万户,新增100万农村直接受益人口,累计覆盖率达85%。

与此同时,遵义市“四民社区”的创建,“三关工程”的实施,“五心教育”的普及,成为加强和创新城乡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通过建“安民、便民、乐民、康民”四民社区,关心农民工、关爱留守儿童、关怀空巢老人,开展把忠心献给祖国、孝心献给父母、爱心献给社会、诚心献给他人、信心留给自己等主题教育活动,有效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提高了人们的思想境界、精神境界和道德素养。

遵义市委宣传部部长田茂松介绍,以“富学乐美”为内容的“四在农家”创建,既是遵义市加强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也是不断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载体,同时还是有效解决民生问题的“法宝”。创建活动开展了11年,加速了遵义农村现代文明进程,走出了一条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创造文明、发展文明、分享文明的小康之路。

中国在整体解决温饱,逐步步入全面小康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四在农家”正好回答了农民“需要什么?盼望什么?”的问题,应和了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农民潜藏于心底的追求和渴望,激发了农民对传统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变革的热情与活力。

新农民:田间工人闯市场农民增收笑哈哈

转移农民、减少农民,是富裕农民、发展农村的治本之策。

我国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数量之多,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所没有过的,不可能只靠沿海少数经济发达地区和几个城市圈来吸纳如此巨大的城乡移民。

遵义的答案是:输出与内转并举。一方面组织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另一方面,通过大力建设产业园区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等,广开就业渠道,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兴业。

遵义有十分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统计数据显示,遵义全市现有户籍总人口77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40万人。遵义市常年在外务工人数在158万左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占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比例已超过90%。

1987年,正安县委、县政府有组织地向经济发达地区输出劳务,正安农村的300“娘子军”南下广东番禺县务工,拉开了外出务工的序幕。经多年劳务生涯的锤炼,外出打工人员中的一部分人不仅掌握了一定专业技能,积累了一定原始资本,而且思想观念、交际能力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逐渐变为有技能、懂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劳动者。2011年全市外出务工人口167万人,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2%左右。

随着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和最低工资标准的提升,西部地区的产业优势愈发明显,外出务工和在家门口就地转移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小,一部分农民将土地流转之后就在家门口打工,成了农村的产业工人。

28岁的周朝都是湄潭县马山镇长安村人。上世纪80年代,周朝都家就开始种茶叶。当时,他家里有30来亩地,但只种了两三亩茶,而且多数用来自家吃。周朝都告诉,2005年,他家开始大面积种植茶叶,家里的地只留了一小块种点蔬菜。茶叶每年卖给兰馨公司,全家7口人当起了兰馨公司的“田间工人”,每年净收入可达10来万元。

时下,在遵义市像周朝都家一样在龙头企业当“田间工人”的农户已有60万余户。

凤冈县永安镇的田坝村是让当地农民最早实现梦想的地方。采访中,一位茶农指着脚下的土地说:“这里缺水,土质疏松,种其他都不行刺芋属,唯独种茶好。”在上世纪末,村民们在两位当地能人的带领下,种下了数百公顷茶园,这也是凤冈县发展富锌富硒有机茶的发端。现在,全村茶园已达到1200公顷,户均茶园超过0.5公顷,人均茶叶收入近5000元。开着轿车上地里干农活在经济发达地区也许是件平常事,但在田坝看到茶农开着轿车上茶园干农活也不要意外。在这个只有2000多户人家的村庄里,拥有数十辆轿车,摩托车则每家每户都有,通往主要茶园的道路全部完成硬化,茶园周围聚集了10多家规模茶叶生产加工企业。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说起农民的“幸福感”,当地农民如此描述:“过去打个饱嗝就叫幸福,那叫穷乐。”农民心里的“幸福感”,就是村民生活殷实富足、居住环境优美、文化生活丰富,日子越过越红火。

新农业:八大产业擎大旗“黔北粮仓”安民心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作为山区农业县,如何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答案很简单: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近年来,遵义市贯彻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等一系列惠农政策,按照“东茶西竹南药北菜中辣椒”的思路,强力推进茶叶、辣椒、竹子、蔬菜、红高粱、中药材、干鲜果和畜牧水产业等构成的八大农业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已经成为遵义市广大农民增收致富路的重要支柱产业。

规模太小不仅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所要解决的瓶颈,也是山区农业所面临和必须要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近年来,遵义市通过土地流转把土地等生产要素向种植大户、龙头企业和向八大主导产业集中,使土地在流转中获得生机和活力,助推了遵义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据介绍,遵义市不仅将八大农业产业引领向规模化、商品化和市场化道路迈进,还着力对接大中城市、沿海发达地区、国际市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以及出口创汇基地,山上、山下、水中三大空间并进,龙头、市场、大户三股力量并举。

遵义未来的发展基础仍然在农业、在粮食。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把“粮袋子”变成“钱袋子”,把“黔北粮仓”变为“黔北钱仓”,从田间延伸到“餐桌”,其间经过的每一个产业链环节,都潜藏着巨大的利润。这是一条连接城乡的“金带子闭鞘姜科”,是把农民带向工业化、城镇化的“传送带”,也是实现农民增收的“致富路”。

茶产业是遵义市农业的一个优势产业。2011年,遵义市茶农仅茶叶一项人均实现收入2600多元,占到全年收入50.7%以上。在茶叶重点乡及示范点,茶农人均来自茶叶的收入超过4000元,占到总收入的80%以上。湄潭县核桃坝村素有“西部茶叶第一村”的称号,在“四在农家”创建活动中,该村通过抓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茶叶基地,人均拥有茶园2亩,年人均纯收入超过5000元,部分农户人均纯收入超过万元。全市还将加大茶叶经济在全市GDP的比重。2006年,茶业仅占遵义GDP的0.8%,到2010年,茶业在遵义的GDP中占2.4%,虽然有所上升,但要形成遵义的支柱产业,还需要加大茶叶产业在GDP中分量。

赤水市大同村有着漫山遍野的翠竹。过去因为不通公路,山里的竹子和农产品运不出去,农民守着资源过穷日子。在“四在农家”创建活动中,5公里的山村公路修通了,如今外来商家开车到家门口收购,柑橘和竹产业每年为每户农民增收千元以上。

“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大背景下,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关系我市农业现代化进程,关系我市‘三化同步’进程,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和必要性。”遵义市委书记廖少华在接受采访时说。

中国小说之乡正安县早在2007年至2009年期间,每年投资1000万元以上大力发展茶产业。成为全省茶产业发展政策扶持力度最大的县之一。

中国诗乡、辣椒之乡绥阳县,今年争取各类资金1080万元,对规模种植大户、龙头企业进行扶持。目前该县已经发展种植大户30户,引进企业4家。全年种植辣椒21.5万亩,金银花4万亩,蔬菜22.5万亩。

务川县正东农牧公司以扶贫项目为载体,通过项目资金繁育简阳大耳羊,发放对需要提供舒适穿着性、良好透气性和优良阻隔性能的超轻超薄无纺布而言给农户饲养,并建立了借羊还羊的模式,实现循环滚动发展。

目前,遵义市通过政府资金的引导,营造了良好的农业产业化氛围,形成了以企业投资为主体,社会投资为补充,政府投入为导向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遵义农业现代化,日显与工业化互为空间、互相推动的紧密关系。全市强力推进的十大工业产业,半数直接依靠农业提供原料。

遵义市的决策者们认为:“遵义只有三化同步,工业化才有空间保障,城镇化才有产业支撑,农业现代化才有长久动力,农村才会长期稳定和谐。遵义市的三化同步,必须坚持不以牺牲粮食、农业和生态为代价的‘三不牺牲’。”

实施“三化同步”,坚持“三不牺牲”,近年来遵义工业上去了,城镇化也在快速推进,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2009年,国家出台了《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年)》,贵州省有11个县进入规划,其中遵义就占了9个。遵义市将以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项目为契机,通过改善平坝地区农田水利工程,加强塘坝、窖(池)等小型蓄水工程建设,增加灌溉面积,保证粮食生产用水需要;加强坡耕地改造、建设高标准粮田;重点加强水稻病虫害防控等途径,切实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动力之源:改革发展事业兴财源汇聚引潮流

过去的几十年里,农村经历了土地制度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农村经营方式改革等等一系列的改革,才有了今天农村稳定、农民富裕、农业发展的局面,才有了农村发展的动力。

遵义也不例外。在农村改革过程中,遵义创造了许多经验。

早在1987年,湄潭试验区就以“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为核心内容作为全国最早的农村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探路探出新天地。

2009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又出台《关于支持湄潭试验区改革发展工作方案》,要求遵义当前重点推进湄潭、凤冈、余庆、绥阳四县改革发展和统筹城乡发展。

湄潭经验开创了全国土地制度改革的先河。

2008年,十七毒瓜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随即,遵义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意见,要求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使全市农业逐渐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升。

“从土地流转的活跃程度,可以看出这个地方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遵义市农经站站长纪勇说,家庭承包经营下的单打独斗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通过外出打工的方式来增加收入。“所以必须通过土地流转,通过规模种植,才能发展和壮大农业,才能搞活农村经济。”

2009年底,凤冈县敢为人先,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着手,大胆创新,通过两年的实践,探索出了农村土地、山林、房产等资源转换为资产再转换为资本的路径,实苦苣苔现“三资转换”,将农村“死资源”盘活,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深得农民群众拥护,符合国家提出的财产性增收的总体要求,也解决了凤冈农民“吊着腊肉吃光饭”的问题,让农民的生产资料性质发生了历史性的蜕变。

2010年8月,国家开发银行贵州省分行“农民专业合作社小额贷款”模式在仁怀市苍龙街道办事处开始试点,为仁怀市第一家高粱种植专业合作社——龙兴有机高粱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综合授信363万元,并发放第一批小额贷款58万元,当年就帮助其扩大高粱种植面积280余亩,增加高粱产量近9万公斤。

这一桩桩一件件的改革成就了遵义农业今天的面貌。走进黔北遵义,一项项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一幢幢漂亮的农民新居,一个个干净整洁的自然村落,一张张洋溢幸福的笑脸,构成了农村美丽的新景象!

路北中央空调维修
市南康佳冰箱维修
永登康佳电视维修
龙港澳柯玛冰柜维修
友情链接